产业 indust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林鸣:港珠澳大桥只是一段旅程,我还要再出发

新闻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今日分享裹小递同城速配城市合作伙伴的创业经历,在瞬息万变的同城配送行业,裹小递西昌中心于 2022 年...

产业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博研国际教育·博士课程和马来西亚APU亚太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开发的课程GMBA工商管理硕士(金领...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针对今年初,不少车主反映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不能看到全程通行费用的问题,经过改善优化,明天(4/1...

林鸣:港珠澳大桥只是一段旅程,我还要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9/27 产业 浏览:951

9月的珠海逐渐有了秋意。从情侣中路的珠海灯塔远远望去,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安静地卧在伶仃洋上。这条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的大桥,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建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与珠海、澳门三地之间原本需要约3.5个小时的车程,现在缩短至30分钟。
带领4000人团队完成这项“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正是林鸣。这10年,也是林鸣职业生涯里“最难”的10年,“我不会说哪个时间段是最难的,因为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每个节点都很难。”林鸣笑着告诉记者。
没有最难 只有更难
2010年11月,林鸣接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虽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他深知这次的挑战巨大,“因为每一步都有超出我们意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无任何答案可以参考”。
林鸣和团队首要面临的是轮船通航问题,在工程师设计出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的方案后,团队立即面临环境以及中华白海豚保护的问题。在多次修改方案后,林鸣提出“快速筑岛法”,就是将一组巨型钢圆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再填砂形成人工岛。
而港珠澳大桥“最为关键控制性”的工程,正是这段长达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但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一直被几家国外的公司掌握着。为解决这一难题,林鸣多次带团到国外考察,均被拒绝近距离接触,“就是给些照片我们看,不愿意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林鸣也曾经邀请过国外某公司来指导关键性工程的建设,无奈对方开出了约1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我们的预算就是3亿,实在是给不了”。
林鸣深深地意识到,想要找“外援”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自主攻关的道路,“下定决心,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攻克这个难关。”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后,林鸣团队研发出了半刚性沉管结构方案,并分别把33节沉管按照E1到E33标上序号。
上天似乎刻意给林鸣和团队出难题,尽管施工方案经过多次论证和模拟实验,但从E1沉管的安装开始,意外层出不穷。“E1最后一轮沉放后,检测出17厘米的偏差,团队瞬间士气大减”。沉着的林鸣安慰团队,鼓励大家要有信心,“第一次大体积的沉管安装,总会碰到挫折,我们多来几次。”
33节沉管的安装,林鸣都在现场。在E8沉管安装期间,林鸣两次出现鼻腔大出血,四天内做了两次手术,每次醒来都是追问沉管的安装情况。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好,他便执意到现场指挥安装,“医生很无奈,最后还是跟着我去现场。”
在E15沉管安装时,由于基床遭遇回淤,沉管两次被迫“返航”,在林鸣和团队不分昼夜的努力下,E15沉管成功安装。最终接头第一次安装完成时,林鸣团队发现这一管节与两边隧道的偏差达到了16厘米,“其实这是能够正常使用的,但我始终觉得这样会留有遗憾。”
于是,林鸣做出了一个让大多数人都反对的决定:把装好的隧道拆开,重新安装。“当时几乎没有人支持我,都觉得没有必要。”林鸣笑着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里,林鸣团队尝试多次,始终达不到满意的精度,“那确实是让我觉得最崩溃的一次”。最后10分钟时,隧道终于重新装好,精度达到了2.6毫米。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安装成功的那刻,林鸣感慨万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我们真的需要一群人努力,运用彼此的智慧,才能实现梦想。”
高考恢复 改变人生
从小受父母影响的林鸣,做事都遵循“认认真真做到最好”的信念。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林鸣高中入住的宿舍是和工人们的宿舍拼在一起的。在高中的两年间,林鸣和工人吃住同在一起。那时,林鸣便对一线工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说来也是巧,后来我的人生基本就是和工地上的工人打交道,那时候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和他们打交道。”
1974年,高中毕业的林鸣在江苏兴化县里的一家国营化肥厂工作。工作期间,认真钻研的林鸣表现突出。三年后,他获得了去西安交通大学培训的机会。“那时候只有厂里的骨干才能获得这个机会,每个厂只有两个名额。”这次的培训让林鸣大开眼界,激发了他想要更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科学太丰富了,我真的希望可以继续再有学习的机会。”
培训结束后,组织安排学员们游览北京。在那里,林鸣听到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消息:国家要全面恢复高考。获知好消息的林鸣当即开始了他的高考复习之旅,“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自学完了五本学科的书。”备考的一年里,除了兼顾日常的工作,林鸣还需挤出时间复习,“那段时间真的是做梦都在学习。”他考上了南京航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成为一名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当年其实我想去读医的。”林鸣笑着说道,“如果我读医了,我想我会是一名好医生。”
1981年,大学毕业的林鸣入职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简称二航局)。随后10年,林鸣在武汉扎实了自己的专业基础,跟过不少项目。很快,湖北黄石大桥动工。无奈林鸣当时在局组织部担任副部长,是“第三梯队”中的后备人员。就这样,林鸣与黄石大桥擦肩而过,成为他心中一大遗憾,“那会儿一直很想在武汉参与建设一座桥,最后这个愿望在武汉三桥的时候完成了。”
 
结缘珠海 走过高山低谷
改革开放初期,二航局就委派林鸣和同事参与珠海大桥的建设。然而,林鸣第一次来到珠海的经历并没有那么“美好”。林鸣和同事先前往广州,再由广州中转前往珠海。由于人生地不熟,林鸣和同事上了一辆自称是个体户的车,“他带我们绕来绕去,最后把我们扔在拱北口岸。”辗转打听,林鸣才知道拱北口岸距离自己的目的地磨刀码头还有很远,“那时候只能先填饱肚子。我印象很深刻,一碗米饭,一小碟豆腐和青菜就收了我15元!”回忆起当年那顿饭,林鸣笑言:“真的太贵了!最后还花了5元钱坐摩托车到了目的地。”
珠海大桥是林鸣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的工程,“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当时真的很紧张”。为了完成珠海大桥规划中的水下2.2米桩基,在局长的带领下,林鸣和10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现场开了几次会议研究。最终,林鸣和团队成功建成了珠海大桥。这座连接珠海西部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让林鸣攀上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小高峰。
很快,饱受器重的林鸣接到了他在珠海的第二个项目——建珠海第二座跨海大桥淇澳大桥。这个项目,也让林鸣收获了他另一个“第一次”,第一次担任项目总经理。“当时我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一个工程师到要统筹全局的项目总经理。”角色的转化,再加上当时对跨海大桥施工经验缺乏、技术装备落后,资金短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淇澳大桥工程进展非常不顺利。那次对林鸣的打击很大,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次很大的教训,“所以我常常说要学习,尤其是从失败的教训中反思。”
林鸣告诉记者,他非常感激当年时任二航局局长的肖志学。“当时领导跟我说‘在战场上是胜负论英雄,干工程是以成败论英雄’,这话也是我现在经常跟年轻人说的。”淇澳大桥一役,肖志学不仅没有对林鸣失去信任,在之后的工程中,肖志学再次给了林鸣机会。林鸣没有辜负肖志学的期望,在20年后,建成了让世界震惊的港珠澳大桥。
调整状态“再出发”
港珠澳大桥通车一周年在即,林鸣的工作强度也逐步恢复到常态。“花了一年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毕竟之前一直都是高压状态。”每天清晨,不管是否在外出差,林鸣都会坚持晨跑10公里,“干我们这行,体能是首要条件”。林鸣觉得长跑和做工程很相似,“长跑的过程是很寂寞的,如果跑步都坚持不了,还能坚持做工程吗?”
这一年,林鸣给了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建港珠澳大桥的时候,身体亮过几次红灯。现在会更多地关注健康。”当记者问到退休后的计划时,林鸣笑着说:“现在还有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工程,干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天再说吧。”
正如林鸣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里朗诵的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一样,“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港珠澳大桥只是一段旅程的结束,调整好状态,林鸣会继续“再出发”。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