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indust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梅州探索“433”产业扶贫长效模式

新闻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今日分享裹小递同城速配城市合作伙伴的创业经历,在瞬息万变的同城配送行业,裹小递西昌中心于 2022 年...

产业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博研国际教育·博士课程和马来西亚APU亚太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开发的课程GMBA工商管理硕士(金领...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针对今年初,不少车主反映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不能看到全程通行费用的问题,经过改善优化,明天(4/1...

梅州探索“433”产业扶贫长效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06 产业 浏览:474

正文

  “去年种了2亩红薯,今年看到收益不错,又多种了3亩,预计今年每亩能增收5500元。”梅州五华县转水镇蛇塘村贫困户范春雄笑着说。

  今年11月,盛产高山红薯的梅州五华县迎来红薯大丰收,全县高山红薯种植面积达6970亩,带动当地农户2900多户种植,预计总产量达1000万斤。“前景可期,看到了‘薯’光。”蛇塘村村支书范云辉说。

  近年来,梅州立足实际,大力推动发展农业特色扶贫产业,创新发展“433”模式(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老区苏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后劲十足。

  创新帮扶“四模式”

  点面结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荒山上盖大棚,上面光伏发电,下面则是养鸽。广州市天河区与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龙田镇建设6000平方米扶贫车间,在饲养肉鸽的同时,利用鸽棚棚顶建立光伏电站,项目带动15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参与肉鸽养殖及光伏发电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有劳力贫困户平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目前,该市共发展农光互补项目21个,带动贫困户1908户增收。

  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梅州创新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以联农益贫减贫扶贫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一县多园、多镇一业”项目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梅州还创新探索村村联动模式,全市共617个村参与43个产业联动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探索农旅结合模式,如丰顺县茶山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全县17个镇(场)有劳力的2166户8141名贫困人口参与,去年实现户均增收2840元;探索“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模式,通过以厨兴村、以厨就业推动贫困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项目,该市建成12个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77个食材供应基地。

  三带动三打通

  健全稳定增收脱贫长效机制

  近年来,梅州充分发挥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通过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三带动”,激活了帮扶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的效应。

  目前,该市共发展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其中国家级2个),产业园数量居全省前列。园区涵盖8个县(市、区)73个镇,覆盖行政村826个,带动15570户贫困户脱贫。此外,梅州还有110个贫困村以资金的方式入股广梅产业园,按固定收益率分红,每年可获400多万元收益。

  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齐头并进。梅州改变以往小农小户单打独斗局面,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嵌入农业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目前,该市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46家(位居全省第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9家,带动有劳力贫困户15382户、41960人;培育发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062名,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3名致富带头人。

  产业有了,如何可持续、形成稳定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梅州强化“三打通”帮扶链条发展扶贫产业。打通技术链,52名农业专家下基层手把手教贫困户以“技术活”在家门口致富;打通销售链,今年1—7月,消费扶贫销售额达26亿元,带动2.8万户贫困户增收;打通利益链,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利用自有资源、资产、资金,投资入股合作社、工业园等经营主体,获得稳定的二次分红收入。

  截至今年10月底,梅州全市累计筹集精准扶贫资金43.4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万个,参与贫困户2.58万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达到脱贫退出的“八有”标准;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2019年,全市被帮扶的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64元,比2016年增长112%。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