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真材实料,匠心传承,红荔力酒以实力传递“健康生活...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偏好也朝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中国酒类市场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注重度数与“喝得尽兴”,到如今更强调风味、健康与饮用场景的契合,消费者对酒的选择正从“喝什么”转向“为什么喝”...
产业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
携手抗击疫情 广东援鄂医疗队在快手传递战“疫”正能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冬天。这个“特殊”的冬日,也因为爱感受到别样的温暖。面对疫情,广东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员毫不犹豫奔向武汉,他们心中有惧,却从来无悔,迅速投入这场不见...
广州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发布时间:2022/09/10 新闻 浏览:381
“以前村里是泥地,污水排出之后到处泥泞不堪,环境非常差。现在污水收集到管网,村里也铺上了水泥地,生活环境大不一样了。”家住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邓村的李阿姨,对村里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的变化感触很深。目前该村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极大改善了村庄环境,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广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市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治理,建管并重”,加快推进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结合资源化利用努力探索出了农污治理新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贡献了“水务力量”。
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
广州市各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方式,形成了一批独具岭南特色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为各区“十四五”时期的农污提升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鲜活样板案例。
在增城区派潭镇邓村,为解决村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问题,该村于2011年启动实施农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工程。2020年,为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处理效果,开展了查漏补缺治理工程,采用多种方式和工艺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全村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站点4座和资源化利用站点5座,铺设污水主管约6.37公里。全村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站点4座,铺设污水主管约10.9公里。目前,派潭镇政府委托了增城区排水公司对邓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行维护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在南沙区南沙街深湾村,该村于2008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利用村内垃圾填埋场用地,在原有雨污合流排水体制的基础上,采取末端截流方式,建成地埋式污水处理站。2019年,深湾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漏补缺工程,对村内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污水源头收集。目前全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率已达100%。
“因地制宜、应治尽治、以用为本”
广州市在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应治尽治、以用为本”。通过在各村建设污水管网(或暗渠)统一收集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态消纳)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实施治理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或自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模式进行生态治污。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的7224个自然村中,2306个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3362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556个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生态治污。共铺设农污管网8831公里,建成设施站点2489个,污水处理能力达15.3万吨/日。
同时,广州市在设施运维管养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设施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建立形成了市级统筹指导、区政府为责任主体、镇(街)为落实主体、维管单位为技术服务主体、村级组织为参与主体的农污运维管理体系。
管理流程“全覆盖、可追溯”
2018年,广州市开发应用广州农污信息系统PC端+巡检App。实现了设施状态、巡检履职、问题整改等管理事务“一目了然”,管理流程“全覆盖、可追溯”,今年以来镇街和维管单位共巡检30万次,巡检平均达标率达到97%以上。2022年,共巡检20.6万次,镇街和维管单位巡检平均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通过实施治理,广州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