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真材实料,匠心传承,红荔力酒以实力传递“健康生活...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消费偏好也朝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中国酒类市场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注重度数与“喝得尽兴”,到如今更强调风味、健康与饮用场景的契合,消费者对酒的选择正从“喝什么”转向“为什么喝”...
产业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
携手抗击疫情 广东援鄂医疗队在快手传递战“疫”正能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冬天。这个“特殊”的冬日,也因为爱感受到别样的温暖。面对疫情,广东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员毫不犹豫奔向武汉,他们心中有惧,却从来无悔,迅速投入这场不见...
疫情防控下的社区:每个人,都需要成为社区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5 新闻 浏览:307
过去数天,当广州市白云区除划入封控区及管控区以外的其它区域全部划为防范区,升级的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并未令广佛交界、珠江中心的金沙洲掀起过多涟漪。居住在金沙洲的刘思奇清楚地记得,大家担心的买菜问题并没有成为问题,每天一次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也没有想象那么耽误时间:“到了核酸检测的时间,听到楼下的大喇叭开始喊楼,街坊们就纷纷下楼,脱下口罩、张嘴、戴上口罩,完事,十分顺畅。”
当疫情防控的挑战再度来临,这一次,每个人都感觉到不同于以往的平静。
但平静之下,刘思奇作为党员志愿者,也第一次深刻了解到了一个社区正常运作背后的故事。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社区工作人员让街坊很熟悉,却又很陌生——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工作,为什么看起来总是忙忙碌碌,疫情之下,他们真的可以承载起一个社区的网格管理,回应每个街坊的需求吗?在流调、核酸、探访等党员志愿服务中,刘思奇和众多党员志愿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社区工作,甚至成为社区工作者,才体会到“社区”背后的酸甜苦辣。
“以前一直觉得社区中,所有事情的高速运转都是理所当然的,经过这次我们才知道,不是的。”同样下沉到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苏淳说,“有疫情也好,没有疫情也好,一个社区要变得更好,靠的是街坊邻里互相配合。”
“燃”起来的夜晚
时间回到了4月8日下午,白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通告。也是那一天,刘晶晶收到关于社区内开设两个大规模核酸检测点的指示,几乎同一时间,她就在微信上发出了招募。她是金沙街沙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直在统筹社区核酸检测等工作任务,但沙顶社区至少有4126户人,逾1万街坊,光靠居委工作人员,完全不够。
“那一天,我们发出消息后,居委会、物业、民警、党员志愿者所有人力火速集结,晚上8时全部到位,组成社区工作者,在公共广场搭出了可承载六条通道,设置了三道指引口的核酸检测点。”刘晶晶说,大至帐篷和隔离护栏,小至“一米线”和指示牌,都是现场的四十多名工作人员一手一脚捣鼓出来的。4月8日晚上8时30分,天色渐黑,街坊邻里逐渐听到了大喇叭喊楼,陆续下楼检测核酸。“当时一心就是圆满完成核酸检测任务,甚至做好了彻夜工作的准备”刘晶晶回忆道,“那些时候,自然而然不会想其它事情。”
刘思奇是沙顶社区的住户,同时也是下沉社区的党员,四天前已经来到居委协助居委开展社区工作,4月8日当天,收到通知后,立即放下了手上的活,“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和手套,在此后的几个小时里不断指引现场,维持秩序,感觉第一次进入到‘战斗的状态中’。”那时的他和众多在场工作者同样意识到,要一晚上指引上千人扫码、填写资料,耐心地相隔一米距离,分批接受核酸检测,要“斗勇”,更要“斗智”。为此,他们分别驻守在三道指引口,分工合作。
“有的小孩不到6岁,快要核酸检测时,开始又跑又闹,这时就要赶紧做小孩的工作;有时遇到一些街坊心很急,火气大,不经意间将焦躁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也要学着调整心态,尝试抚平对方的急躁心情。”刘思奇说,“还有很多时候,要根据现场的情况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想出更优的措施,比如医务人员戴着喷了消毒酒精的防护手套,不方便打开装管子的密封袋,一开始我们都没留意到,后来发现现场有点‘卡壳’,速度慢了下来,就赶紧调整策略,让街坊提前领取密封袋,并在验完核酸后,为医务人员打开密封袋。”
这个晚上,直到4月10日凌晨1时,沙顶社区核酸检测点陆续有人排队。深夜,有人从高楼层往下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社区广场的几朵红帐篷被灯光照得发亮。刘思奇后来看到这张照片,保存了下来——“给人一种很‘燃’的感觉”。
披星戴月,风吹日晒的人
对于刘晶晶而言,核酸检测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有些居民很晚才回来,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只要来了都有得做,我们都在现场候着,直到等10分钟都没有人才会撤场。”刘晶晶记得特别清楚,直到凌晨2时,“大家都是打鸡血的状态,人影渐疏、灯火渐灭时,小区一片安静,全场只有听见鸟虫叫声,这时,自己才会在心里松一口气。”她说,而在场的工作人员,也是在那时候成为最后一批验核酸的人。
但第一个夜晚只是一个开端。
那天凌晨四时,刘晶晶和在场的工作人员才完成撤场工作,她没回家,干脆到办公室眯一下,早上6时就开始第二轮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又是“直落”到次日凌晨2时。而数十名党员志愿者并肩作战,一天接着一天,和她一起投身核酸检测工作,一直延续到4月12日深夜。
“我们也是社区的一员,肯定要全力配合社区工作,自己也要出一份力。”整整三天时间,刘思奇哪也没去。“大家往前边走”“测核酸的提前准备好穗康码”“十人一组,保持一米距离”……他一直在核酸监测点现场讲解检测步骤,每次一站就是数个小时,顶着大太阳,数不清讲了多少次话,只知道一轮换,喉咙要沙了,戴着防护手套的双手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白。
也恰恰是那三天,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同是党员志愿者的苏淳只站了几个小时就能全身湿透,衣服挤出水来,“隔着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和防护手套,感觉就像一个蒸炉”。但他说,自己义不容辞,每天都在核酸检测点一线,几乎形成了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核酸检测需要人时,二话不说站在现场服务街坊,到了休息时间,就走几步路回到家,吃个饭、冲个澡。楼下需要人手时,继续下楼。
刘晶晶本来安排党员志愿者轮值4~6小时就休息,可是,很多都不“听话”,在核酸检测点一站就是一天:“这时我只好跟他们‘做思想工作’,要他们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
持续作战,不仅仅体现在核酸检测指引工作上。当金沙洲也被划入防范区,刘思奇的母亲和很多街坊一样担心买菜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去菜市场看看情况,尽可能多买点菜。”这时,刘思奇和很多党员志愿者们都在居民群第一时间分享了政府部门发布的最新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物资保障信息,安下街坊们的心。同时,他还结对多户需要关照的社区住户,及时提供一对一的指引和支持。
而不用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日常,流行病学调查则是他们另一项繁琐、却尤为重要的工作。
刘思奇和苏淳都说,往后再提及社区居委,就会联想到披星戴月、风吹日晒。而在刘晶晶看来,披星戴月、风吹日晒的人不只居委,每个社区工作者都是披星戴月、风吹日晒的人,值得尊敬。但除了尊敬之外,他们可能更需要被看到的是作为社区一员,一个普通街坊的面貌。当社区工作不再是一个职业标签,不再和社区本身相割裂,并且接纳更多人参与社区工作,一群人,才会形成一个更好的“社区”。
每个人,都应该是社区工作者
很少人意识到,在社区一线工作并不意味着就是“铁人”一个。实际上,社区工作需要大量支持。
在4月9日的凌晨,决定回办公室休息的刘晶晶内心其实正经历一番挣扎。“我以前也在金沙洲,现在在越秀,我和先生都有工作在身,两个读小学的小男孩白天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晚上如果我还在忙,就只能靠先生照看。”说到这里,眼泪快夺眶而出。刘晶晶知道自己一定要守好社区,同时,她也很想孩子,想在孩子入睡的时候,自己陪在身边。那一刻,她既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又是一名母亲。
但在很多次抉择中,社区工作者都被刘晶晶摆在了第一位。2天后,4月11日10时,刘晶晶早早完成了社区核酸检测工作,就在收拾东西回家路上,突然收到消息——要开展下一轮流行病学调查。又一次,她选择回到办公室。人手有限,她必须时刻冲上一线。
所谓涉疫风险人员排查,就是根据公安系统推送的信息,联系受访者,采取电话问询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核查出完整的情况。确认受访者的姓名、身份证、现居住详细地址、何时进行核酸检测、健康码是绿码、黄码还是红码,通过数据判断受访者是否有前往涉疫风险地区或被传染疾病的风险。
苏淳在下沉社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时,就有一段时间做过流调工作。有时白天刚到办公室,看几位社区工作者躺在折叠床上,再一问,原来那个晚上,社区工作者在彻夜拨通一个个受访者电话。“我是白天开展工作,但要做好这件事情同样不容易,这几十上百个受访者电话全是要限时拨通整理信息的。”苏淳说,电话全过程严格保密,但电话另一端,很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情绪。
友好、随和、感激、忧虑、愤怒、质疑、嘲讽……在一个紧张的工作状态下,这些情绪“照单全收”从不是易事。
苏淳开始逐渐意识到,过去一直认为无关紧要的社区工作,其实是构成一个社区的关键要素,所有的民生保障工作,其实最终都落在了一个个社区工作者的头上,支撑起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工作者总结道,过去大家觉得社区就是坐在桌前喝喝茶,主要负责和群众打交道,但实际上,和各种情绪打交道,去寻找调整情绪的出路,通过一个个繁琐但必要的工作去维系一个社区的正常运作,才是社区工作者的日常。
无论疫情有没有出现,社区工作者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而这样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职业”的概念。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中守好疫情防控“第一关口”。但每个城乡社区相当于只有不到7个社区工作者。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持续发挥社区作用,正成为新的社区治理课题。而关键,恰恰在于让每个回归社区的人,都可以成为社区的建设者,褪去职业、身份和地位等标签,让社区的相关方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共享更美好协同努力。而不同机构、居委、街道的工作指标,不同的职业角色定位,其实都是这一目标的衍生物。
有时候,分工的细化能带来专业性,有时候,也会带来疏远和隔阂,人们对社区的概念会模糊化。但令刘晶晶印象深刻的是,就在这次白云区下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中,不乏国企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员工和管理者,但“社区工作者”正打破职业的边界——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是社区工作者,当一个社区工作者的压力得到释放,一个社区便有了更多可能性。“像这次防范区防控工作,大家一进到社区就是以街坊相称,无论过往本职是什么,自己一手一脚就做起社区工作,就怕社区不派任务。”苏淳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第一次明白所在社区是如何运作,而社区工作者又在扮演怎样的角色,而社区街坊可以怎么参与进来。
刘晶晶记得,第三轮核酸检测的白天时分,小孩打电话问她:“妈妈,越秀区也做全员核酸,看到好多叔叔阿姨在维持现场,你是不是也在做这个工作啊?”“我说妈妈是啊。”小孩听完特别自豪。而刘晶晶挂了电话,再回想了一下,突然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她感觉到,社区工作者其实并不孤单,只要有社区在,就有同行者,有很多人正在做一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