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丰顺县留隍镇茶背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杰峰:让贫困户 不再“返贫”

新闻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今日分享裹小递同城速配城市合作伙伴的创业经历,在瞬息万变的同城配送行业,裹小递西昌中心于 2022 年...

产业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博研国际教育·博士课程和马来西亚APU亚太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开发的课程GMBA工商管理硕士(金领...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针对今年初,不少车主反映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不能看到全程通行费用的问题,经过改善优化,明天(4/1...

丰顺县留隍镇茶背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杰峰:让贫困户 不再“返贫”

发布时间:2020/07/27 新闻 浏览:1086

正文

  在百香果园里,徐森涛(左)与贫困户张权云边摘果子边唠嗑。魏丽文 摄

  “涛哥,来我家吃饭。”“涛哥,中午就在我家吃饭吧。”

  “转悠”完整个村子正值晌午,村民们热情地想留“涛哥”吃顿饭,“涛哥”笑着用一口地道的客家话说道:“不了不了,还有事要忙,下次吧。”

  村民口中的“涛哥”,名为徐森涛,是平远县中行镇快湖村驻村第一书记。快湖村是平远县省定贫困村之一,整个村地势为宽阔的长山坑,206国道贯穿其中,村头至村尾自北向南长10公里。徐森涛几乎每天都要到村里转悠,看看这家贫困户的鸡苗生长情况,帮帮那家贫困户销售农产品,一个来回就是大半天。

  在这里,说起扶贫干部徐森涛,贫困户都会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涛哥是我们自家人,不是兄弟胜兄弟。”

  徐森涛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做扶贫工作,一定要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百姓,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2019年,年龄“超标”的他本可以退居扶贫二线,但他说,“我放心不下这里的群众,我还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再做些事。”

  用心用情 “醉汉”脱贫又脱单

  2018年,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需选派扶贫干部对口帮扶快湖村。徐森涛主动请缨,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我有在基层一线的经验,本身又是客家人,父母也在蕉岭,选派我再适合不过了。”

  来之前,徐森涛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泥浆四溅的村道、贫困户生活的艰辛……令他至今难忘。

  “原先,我以为扶贫就是让贫困户脱贫就行了。后来才发现,当初自己的想法太过简单。扶贫不仅要和各个部门打交道,更要真正走进贫苦户的内心,帮助到他们,这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徐森涛遇到的第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贫困户张权云。

  从快湖村村委会出发,一路沿着蜿蜒的村道向前,张权云的家就坐落在济广高速脚下。矮矮的一层房子,周围种满了水果,圈养了家禽,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两年前,这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第一次去张权云家,他喝醉了酒,正和他的母亲对骂,屋前一地的鸡屎根本下不了脚。”自多年前与结发妻离异,张权云便“破罐子破摔”,终日酗酒,不务正业,造成贫困。担心儿子的老母亲声泪俱下道:“你一定要救救我儿子。”说着就要跪倒在徐森涛面前。

  见此状的徐森涛也红了眼,“你放心,大娘,我答应你,一定会帮他。”徐森涛其实心里也没谱,只知道这人他非救不可,也是那一刻起,徐森涛才深知扶贫的意义。

  为了这事,他几乎踏破了张权云家的门槛,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引导,才终于唤醒了这个醉汉。“自家兄弟都不理我了,涛哥还是没放弃我。我再不醒,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涛哥。”张权云说,涛哥不是兄弟胜兄弟。

  在徐森涛及工作队的帮助下,张权云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靠着种植柚子树、百香果,养殖家禽,3亩鱼塘,年收入已经达到了5万元。如今,张权云还交了个女友。“等我结婚那天,一定要请涛哥喝喜酒。”张权云笑道。

  “从没想过他变化会那么大。”站在张权云家的百香果园里,徐森涛突然想起了之前做的梦:“有天夜里我梦到张权云的这片百香果园果实累累,我坐在里面哭。”

  “果实累累本是喜事,为什么哭呢?”

  徐森涛解释:“我想这是喜极而泣,自己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帮扶有方 村民心服口服

  七月,中湖村的稻子成熟了,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这是属于村民们收获的季节,也是属于徐森涛的。

  贫困户韩远亮一家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太阳刚跟大地打了个照面,韩远亮就扛起农具,为下一轮耕种翻田耙地去了,泥水溅满了他的衣裳。见到徐森涛,他咧开了嘴笑。

  韩远亮一家4口,有3个病人,尽管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他一人身上,他却有着别样的乐观。在他看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涛哥对我帮助十分大,帮我买鸡,卖鸡蛋,帮助我小孩去上学,还介绍我大女儿去益民医院住院……以前是入不敷出,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块钱,口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感谢党的好政策。”韩远亮掰着手指说起自家的变化。

  这几年韩远亮一家在徐森涛及工作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就业、就学、就医难的问题。如今,韩远亮通过养殖家禽,平时在家周边打零工,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到贫困群众身上,然而面对扶贫政策红利,个别村民却打起了小算盘,“涛哥,你看贫困户养家禽都有优惠政策,我也想养,你帮我买好不好?”这让徐森涛哭笑不得,“我个人可以掏钱给你买,但是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好一番政策、道理讲下来,村民心服又口服。

  徐森涛很清楚,自己代表了组织,一言一行都要谨小慎微。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他心里有杆秤。能帮尽量帮,违反原则的坚决不帮,这是他的态度。

  几年扶贫工作坚持下来,徐森涛也总结出了独到的经验,那就是把贫困户当自家人,把群众脱贫当自家事。

  “捷权,周末回家了吗?爷爷身体好点了吗?”电话里,徐森涛寒暄问道。贫困户张捷权的母亲因病去世,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

  徐森涛心疼这个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孩子,时常到家里走访慰问,送去扶贫政策和信心。了解到张捷权大学毕业后工作并不顺利,徐森涛又大力推荐他到帮扶单位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就业。

  “我想着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里又还有一个上学的妹妹需要人督促。再加上我们一家得到了政府很大的帮扶力度,我很乐意回来扶贫,回馈家乡和社会。”现在,张捷权也成为了公司轮派到平远县仁居镇畲溪村的扶贫干部,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人。

  精准谋划 “小伞”灵芝助长效脱贫

  2019年6月,按照规定,已满50周岁的徐森涛将被换下扶贫前线。得知这一消息,当地村民和镇村党组织极力向南沙区委组织部申请徐森涛留任,“打死也不让涛哥走”。

  徐森涛自己也不愿意走,“组织对我这么信任,我觉得自己还能为这里再出些力。”

  快湖村有27户、78名贫困户,目前多是靠“家庭产业”+“消费扶贫”提高收入,虽然已经全部脱贫,但是怎样让他们一个不返贫,实现长效脱贫,是徐森涛一直深思的问题。为此,徐森涛找到中行镇灵芝种植大户张洪禄。

  张洪禄有16年种植灵芝的经验,最多时种植了100多亩,收入极为可观。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张洪禄的灵芝却卖不出去了。

  “能不能与张洪禄合作,规划制定‘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我们帮助他解决资金、销售难题,他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和技术学习,互利双赢?”两人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首期11亩的灵芝种植大棚今年已投产,接下来还计划再扩展10亩,全面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棚下,一排排整齐的菌带里,灵芝如祥云一般正在生长。每隔一段时间,徐森涛都会走进种植大棚,查看的灵芝生长情况。这一把把“小伞”就是中湖村能否实现长效脱贫的钥匙。

  “来来来,试一下中湖村的灵芝茶。”徐森涛招呼记者坐下,倒上了一杯灵芝茶。细细品尝,回香甘醇。“灵芝茶是天然保健品,你现在喝的就是用我们种植的灵芝加工而成的茶。”徐森涛拿起一小袋包装精美的灵芝茶介绍了起来。

  原先,中湖村的灵芝只有切片,包装样式单一,目标消费者购买力有限,导致价格上不去,销量更是节节败退。“通过徐书记的介绍,我去年开始加工灵芝茶,现在的灵芝茶比之前切片的灵芝每斤价格至少可以多卖150元。”张洪禄介绍,现在中湖村的灵芝茶逐渐打出了名气,光帮扶单位就已定下了1000多盒灵芝。不少人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到村购买,销量不成问题。通过分红和就业支持,贫困户的腰包也鼓了不少。

  这还不能达到徐森涛的设想,他认为,当前中湖村的灵芝种植只是试点成功,还算不上规模。眼下,他更迫切的是能够帮助村里引进企业,进一步壮大灵芝产业。“到那时,我就可以放心回广州了。”徐森涛放下茶杯说道。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