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enterprise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 > 他扎根一线37年婉拒百万年薪,只为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

新闻

数字化转型赋能线下消费新生态:壹指快付助力实体门店破局增长 数字化转型赋能线下消费新生态:壹指快付助力实体...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指引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实体经济发...

  •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今日分享裹小递同城速配城市合作伙伴的创业经历,在瞬息万变的同城配送行业,裹小递西昌中心于 2022 年历经从 “野蛮生长” 到 “精细化运营” 的关键转型。这一路,有过试错的迷茫,更有突破的欣喜,如今,已精准锚...

产业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博研国际教育·博士课程和马来西亚APU亚太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开发的课程GMBA工商管理硕士(金领...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针对今年初,不少车主反映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不能看到全程通行费用的问题,经过改善优化,明天(4/1...

他扎根一线37年婉拒百万年薪,只为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

发布时间:2019/09/24 企业 浏览:820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戴着眼镜,看上去清瘦斯文,却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称号——“中国楼王”。
37年来,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施工行业最前线,从基层的测量员一步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
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两天一层楼的“广州速度”,施工速度的世界纪录,在他手上屡屡刷新;国内已完工的7座400米以上的百层摩天大楼,他主持建造了其中4座主体结构;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在他和团队的攻坚下迎刃而解。
陆建新18岁时,从南京毕业后前往深圳,在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项目——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做测量工作。从此之后,陆建新便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陆建新被派到了深圳发展中心,这是内地的第一栋超高层钢结构大厦。虽然项目顺利中标,但在当时,内地却没有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经验。一家落标的境外企业调侃地说“这栋大楼由内地企业承建,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负责测量的陆建新暗暗较劲,他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一天天累积的勤奋和严谨,最终换来了深圳发展中心的屹然挺立。
上世纪90年代,内地的高空作业还没有完备的安全防护,陆建新经常要行走在几百米的高空只有巴掌宽的钢梁上。陆建新刚开始胆子小,都是背着仪器骑着钢梁挪动,后来也慢慢适应了高空行走。在工程测量这个岗位上,陆建新一干就是14个年头。
37年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
37年以来,陆建新参与了44项工程施工,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他用自己的专注和坚守,一次次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带领团队攻克了成百上千的施工难题。但2012年,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上,他自称遇到了平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塔吊被喻为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生命线,现有做法是将塔吊置于核心筒内。但受空间限制,平安项目的核心筒只能放置3台,运力无法满足工期要求,若使用4台,就只能附着在核心筒的外壁上,而这每台重达450吨的塔吊还要逐步爬升至600米的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
陆建新为此几个月都提心吊胆的,甚至凌晨三四点钟起来发邮件叮嘱塔吊细节问题。陆建新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攻克了这项技术难题。
这项技术单在平安项目的应用,就为项目缩短工期至少96天,为业主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600余万元,这项技术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的特别嘉许奖。
婉拒百万年薪为追求极致
2003年,当时的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4年,当时世界结构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总工程师。2007年,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和华南第一高楼——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陆建新担任钢结构项目执行经理。
作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公认的顶级专家,陆建新本可以晋升至更高的管理层,但他却始终扎根在施工一线。曾有民企多次以百万年薪聘请他,他都婉言谢绝了。“在金钱回报和事业平台两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因为中建钢构公司是这个领域的顶尖公司,留在这里,我可以发挥我的长处,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陆建新在“南粤楷模”发布现场这样说道。
37年间,陆建新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真谛。至今,他仍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项目现场巡查,每周一的6点50分组织劳务召开安全晨会。项目图纸再厚,他也会在第一时间看完,并仔细研究,确保项目不因错看、漏看图纸而打糊涂仗,不因没有发现设计不合理而打窝囊仗。
陆建新的徒弟王川说,自己从师傅身上学到更重要一点就是“传承,他把所有的技艺都无私传承给了我们,我们现在也会带徒弟带学生,我们也会把他的技艺、他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