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顶级校企合作面临三大挑战

新闻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小城创业故事:裹小递西昌站点的奋进之路

今日分享裹小递同城速配城市合作伙伴的创业经历,在瞬息万变的同城配送行业,裹小递西昌中心于 2022 年...

产业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放眼全球教育 博研国际GMBA课程正式发布

博研国际教育·博士课程和马来西亚APU亚太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开发的课程GMBA工商管理硕士(金领...

  • 别说华南无IP了!这个神盘造了一个童话梦

    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糖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奶糖......这是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情节。 小时候看完这部电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像查理一样...

企业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明天起,广东高速公路ETC可显示全程费用

针对今年初,不少车主反映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不能看到全程通行费用的问题,经过改善优化,明天(4/1...

顶级校企合作面临三大挑战

发布时间:2021/05/20 新闻 浏览:383

正文

  2月24日,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复合制造与智能识别研究所,工程师在测试智能识别光学系统 孙凡越摄/本刊

  一位退休科技干部说,国内某顶尖高校曾设计出一个“全球最牛”刹车装置,“为帮着转化,我国内外出差都背着,满世界找车都配不上”

  “如果做横向课题无助于科研人员评职称,对教师在高校体系中谋求发展几无裨益,怎么可能充分激发他们积极回应企业点题?”

  建议探索形成更为多元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尤其对于应用型研究的评价,要增强对原创性、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维度的评估与引导

  “过去10年乃至更早,一些企业的合作对象以国外高校为主,但目前腾讯、华为等国内科技领军企业已全面走向寻求与国内高校合作。”近日,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方向一致。

  记者走访国内多所顶尖高校和科技企业了解到,校企深度合作正成为企业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重要突破口,也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多元化科研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有提问能力企业不多、对横向课题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产业化视角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制约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些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人士建议,增加政府对校企合作资助力度,优化横向课题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协同科研开放创新机制。

  注重人才培养、前沿研究校企合作呈现新变化

  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国内校企合作除了出现从国外转向国内的变化外,还呈现从注重技术到注重人才、从解决短期问题到解决长远问题等突出变化。

  顶级企业合作对象从国外转向国内。王巨宏表示,这种变化的产生,一是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限制和干扰,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支持,三是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加速提升。

  以腾讯为例,公司在前沿和应用研究方面,持续探索与学界有效合作模式,形成点、线、面立体布局。腾讯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先后建立八个联合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基础架构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合作,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基础平台技术、社交广告等重点领域制订开放研究专项计划。

  从注重解决方案转向注重人才引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介绍,华为与高校合作经历多个阶段,过去更需要高校解决企业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或进行合作研发,如今更希望高校帮助企业引进培养面向未来前沿探索的特定领域顶尖人才。

  从“交钥匙”向“一起打造”转变。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张虎表示,国内企业与清华合作,之前更多是交付型,即企业技术难题全权委托高校出方案,在合同任务完成后,企业进行结题验收。如今,慢慢转向企业与清华一起探讨前沿技术转变,所涉领域从当下热点到未来三五年技术发展,乃至更长时间跨度的前沿领域。

  横向课题成“调剂品”

  合作类课题变“二等公民”

  尽管当前校企合作在科技资源联合创新、协同互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多位受访人士指出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仍存在三大深层次问题的制约。

  一是国内创新驱动型企业数量不多,对高校科研整体牵引实力不足。部分高校受访者认为,校企合作应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主动提出技术创新问题和需求,牵引高校按市场需求科研攻关。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虽是业界共识,但在实践中尚未广泛发挥作用。

  进一步来看,当前国内具备高水平创新引领能力的企业仍是少数,牵引力普遍发挥不足,难以带动高校进行尖端产业创新。

  二是现行评价机制对横向课题重视不足,难以充分激发校企合作积极性。当前,政府立项的纵向课题是科研单位考核科研人员的重要标准,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在考核中重视度不够。国家课题有公认标准,不同等级享受不同待遇,高校争取纵向课题的数量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政府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于是,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把横向课题当成纵向课题的“调剂品”,无形中把校企合作类课题变成“二等公民”。“如果做横向课题无助于科研人员评职称,对教师在高校体系中谋求发展几无裨益,怎么可能充分激发他们积极回应企业点题?”某高校受访者说。

  三是高校科研工作者欠缺产业化视角,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高校的任务重点固然是知识探索与基础研究,但对实践性强、直接面向产业的工科类专业,高校科研人员在研发时产业化视角不够,造成研究方向错误,偏离市场实际需求。一位退休科技干部说,国内某顶尖高校曾设计出一个“全球最牛”刹车装置,“为帮着转化,我国内外出差都背着,满世界找车都配不上”。

  优化考核评价指挥棒

  受访专家建议多措并举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一是提升校企合作政府补贴力度。在境外很多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投钱支持高校研发,政府会配有相应补贴,加拿大和香港就采取这种模式。徐文伟建议政府积极支持头部企业的投资方向,“业界愿拿真金白银投入的领域必定是经过市场化验证与深思熟虑的方向。如果政府能够配比投入,会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增加合作成功的概率”。

  王巨宏认为,青年学者是创新能力最强的科研工作者群体,“对这一群体的扶持在精不在多。应该树立标杆式的‘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当前,腾讯和国内多家企业设立了面向青年学者的种子培养项目,但总量仍然不够,期待政产各界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者的资助。

  二是增加对横向课题的考核激励力度。王巨宏建议探索形成更为多元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尤其对于应用型研究的评价,要增强对原创性、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维度的评估与引导。张虎表示,高校可以考虑探索用激励手段引导研究者做横向课题。如果相应课题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可减免学校管理费。如果最后出了重大成果、形成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也可以相应退回管理费。

  三是探索形成国际国内协同创新机制。鉴于外部科技人才交流形势严峻,专家建议出台措施,在顶级企业牵头下,带动国内外高校跨境联动、协同创新。徐文伟建议广泛吸收全球顶级专家,特别是海外博士、博士后来华学习工作。除了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才,更应针对西欧、东欧、俄罗斯等特定国家和地区制定特殊引才政策。“我们能够帮助引进海外优秀博士生与高校联合培养,华为可以贡献产业性、方向性、趋势性的判断。”

  王巨宏建议建立增进政产交流的有效机制,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更深度合作,在共性标准化技术方面形成常态化沟通对接与适度采购机制,共同发布产业前沿技术需求,共同资助研究项目,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与强大的科研协同攻关能力。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马晓澄 毕子甲 周琳 朱涵

姓 名:
邮箱
留 言: